中国国际货币研究所——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理由

Connor 火必下载 2025-07-21 3 0

中国国际货币研究所——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理由

中国官方智库为何突然关注比特币储备价值?在中国对加密货币交易与挖矿活动持续高压监管的背景下,一则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的动态,却意外为比特币的政策地位增添了“战略想象力”。

比特币,是否正悄然步入中国的储备资产观察名单?

中国国际货币研究所(IMI)

“准官方”身份为何重要?

中国国际货币研究所(IMI)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其顾问团成员来自央行、财政部、外交部、发改委等关键机构。其报告常被外界视为政策“风向标”或“压力测试工具”。此前IMI已多次在数字人民币(e-CNY)、国际金融制裁应对等议题上提出被后来采纳的前瞻性建议。可能代表中国政策层面重新评估比特币储备价值的“试探信号”。

目前全球各国的持有比特币的数量:

截至2025年6月初,以下国家和政府机构被公开确认拥有比特币主权储备账户,总额约 529,705 枚 BTC,相当于比特币总量的 2.52%

中国国际货币研究所——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理由

展开全文

下文主张比特币是一种储备资产,在某些方面类似于黄金,一些央行可能会考虑将其纳入储备。并探讨这些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证明了央行将比特币纳入储备资产的合理性。

比特币的历史地位

2008年,中本聪发表了比特币白皮书,标志着一种新型货币形态的诞生。比特币的诞生,是货币逻辑的一次重大演化:用电力消耗而非体力劳动铸造货币。

矿工通过“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机制,用算力(即电力)参与网络竞争,获得新比特币的同时也为整个系统验证交易,维护账本安全。

这种“用电铸币”的方式,具备以下历史级创新意义:

稀缺性可编程:总量恒定 2100 万枚,不依赖物理稀缺性。

全球开放竞争:任何有电力和设备的地区都可参与,取代了黄金开采的地理垄断。

验证即共识:每一笔交易公开记录于区块链上,不需中央权威即能完成记账与认证。

为何黄金是储备资产而铂金不是?原因不在于物理属性,而在于历史地位与文化共识。黄金的“储备地位”是数千年使用累积而成的制度惯性。

比特币作为第一个基于工作量证明的去中心化货币,拥有无可替代的原创性。这种原创性不仅赋予其技术正统性,更形成路径依赖下的货币地位:之后所有加密资产都要以比特币为锚。

原创性 + 去中心化 + 高认知门槛,这些构成了比特币从代码到信仰的跃迁,并使其逐步具备战略储备资产的历史候选资格。

过去十年,比特币在经济危机中的表现:

能否作为储备资产的一个关键特征在于:当其他资产表现不佳时,储备资产能够提供一种保险形式,产生正收益。

在经济动荡时期,投资者通常会将风险较高的资产换成更安全的资产,从而导致美元升值,这就是所谓的“避险效应”。

中国国际货币研究所——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理由

如果以短期波动(比如日收益率)来衡量,比特币的波动幅度远超所有其他储备资产。此外,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比特币的表现也很糟糕。2020年3月6日至3月16日期间,比特币价格暴跌近45%。

中国国际货币研究所——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理由

但没有任何资产能够抵御所有类型的经济冲击。例如,美国国债在应对通胀冲击时表现不佳。而比特币在两种类型的经济危机中表现良好:与美国银行倒闭相关的危机以及美国大规模金融制裁引发的危机。比特币提供了一些其他资产所不具备的保险效益。

比特币的六大战略属性——成为

国家级战略储备资产

🪙 1. 稀缺性——对抗通胀,稳定储备价值

总量恒定2100万枚,无增发机制,是全球第一个具备“编程稀缺性”的资产。

相较于货币超发、黄金增产,比特币的抗贬值能力更强、通胀预期更可控。

当前已开采约 93%,预计 2140 年开采完毕,稀缺性将不断强化其价值锚定地位。

🛡️ 2. 无违约风险——拒绝主权信用风险

无发行人、无负债方,不同于美债、法币、企业债等信用工具。

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频发(如阿根廷、斯里兰卡等),比特币提供了一种零信用风险的储备工具。

自主托管 + 私钥控制,完全避开第三方清算和冻结风险。

💱 3. 高流动性——应急变现能力强

日交易量 80~120 亿美元,全球 24/7 不间断交易,无市场关闭时段。

相比黄金(需托管)、房地产(流动性差)、美债(需做市商),比特币的链上交易几乎无摩擦。

在高风险地区(如土耳其、阿根廷等)成为实际避险与资本流通工具。

🧠 4. 抗审查性——对抗制裁与资金冻结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结构,交易不可逆、不可篡改、全球共识机制支撑。

可绕过 SWIFT、银行系统、制裁网络,是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战略资产。

俄罗斯央行研究比特币结算系统的一个关键动因即是抗制裁能力。

📈 5. 组合多样化效应——降低整体储备组合风险

与黄金、股票、美债等传统资产相关性较低,尤其在通胀或地缘冲突期间呈现逆向走势。

小比例配置(如 2%-5%)可有效降低组合波动,提升夏普比率。

纽约联储研究指出,比特币收益与多数宏观新闻“无显著联动”,有利于系统性风险对冲。

🔋 6. 能源本位——反映真实世界经济投入

依赖全球算力与电力消耗维持网络运行,比特币成为首个能源锚定型数字资产。

具备“数字黄金 + 数字石油”的双重特征,体现了人类用能成本。

比特币算力逐年攀升(2025年达 700 EH/s+),网络安全性与经济支撑性持续增强。

很难确定比特币是否能长期对冲通胀,因为金融变量之间的关系会随时间变化,即便是长期保值的资产也可能经历数十年的低回报期。例如,黄金从1980年1月的峰值到2001年4月的谷底,经通胀调整后的价值下跌了86%。所以黄金只有在数百年这样非常长的时间跨度内才能起到对冲通胀的作用。

但是,比特币的供应量有限——每四年新生成的比特币数量减半——这或许能为抵御通货膨胀提供一定保障。

研究表明,比特币价格的变化往往能预示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此外,以每周为频率衡量,比特币价格会随着在线价格指数的上升而上涨。

比特币正成为全球最有效的

投资组合分散工具

在当今全球资本市场高度相关、传统资产组合分散效果日益减弱的背景下,比特币正逐渐展现出其作为“非相关资产”的独特价值。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稀缺性明确、交易全天候进行的数字资产,比特币已被多个研究视为理想的投资组合补充工具。

如果比特币要成为有效的投资组合分散工具,那么比特币的收益驱动因素应与影响其他储备资产的因素不同。

抛开比特币自身的波动性不谈,一个包含少量比特币的储备投资组合的总体波动性主要取决于比特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如果比特币与传统储备资产的相关性较低,那么它作为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工具就显得尤为珍贵。

中国国际货币研究所——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理由

多项研究表明,比特币与传统资产(如美股、债券、黄金)在大多数宏观经济周期中呈现低相关性特征。尤其在非对称冲击(如通胀预期飙升、金融制裁、地缘政治事件)下,比特币的市场表现常与主流资产走向相反,具备一定的对冲价值。

2023年纽约联储的一项研究指出,比特币对大多数宏观新闻反应不显著,仅对“通胀预期”变化显著敏感。这意味着其价格走势更多由内生驱动而非宏观联动,有助于对冲货币贬值风险。

比特币的全球交易机制与T+0清算体系,使其在多数资产“休市”期间依旧具备价格发现能力。例如,在周末发生的地缘政治危机或突发性金融事件中,比特币往往率先对冲市场情绪,体现其“全天候资产”的特性。

虽然比特币本身仍具备高波动性风险,但在投资组合中作为边际配置工具时,反而可发挥出“以小博大”的稳定作用。在通胀高企、信用风险攀升、资产同步性增强的当下,比特币成为全球投资者不可忽视的分散化工具。

比特币无违约风险、降低了地缘政治

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第一:比特币不存在违约风险,因为比特币不像债券或股票那样代表对未来现金流的索偿权。比特币的挖矿过程通过加密技术保障了其安全性。其安全性由工作量证明机制保障,确保比特币的发行和交易在全球分布式网络中稳健运行。

第二:金融制裁与违约的概念密切相关。制裁可被视为一种选择性违约,阻止目标方从受制裁资产中获得现金流。但比特币区块链具有抵御金融制裁的能力,因为矿工在经济上有动力处理链上交易。

第三:去中心化托管降低风险,比特币提供了自我托管的可能性,即比特币所有者亲自保管授权区块链交易的密钥。自我托管减少了对第三方托管比特币的需求,但需要强大的网络安全措施。

传统储备资产通常托管于国外金融机构,存在被冻结的风险。如委内瑞拉在英格兰银行的黄金被冻结即是一例。而比特币支持自我托管,各国可完全掌控其私钥,避免托管违约。

因此,对于各国央行而言,比特币具有一定的规避制裁的潜力,尤其是如果央行能够便捷地接入加密货币交易基础设施,从而实现比特币与外币之间的兑换的话。

第四:应对地缘政治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着重指出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对国际金融可能产生的影响。由于这些紧张局势有可能导致国际金融制度的分裂,国际资本流动的中断会给金融稳定、汇款以及贸易带来风险。

全球紧张局势正在破坏金融制度一体化,带来资本流动中断、跨境支付风险上升等问题。2022年,各国央行创纪录增持黄金正是对制裁风险的应对。与此同时,比特币的跨国、抗审查属性也被视为另一种对冲手段。

第五:实证数据支持其“避险属性”研究发现,比特币价格波动与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呈正相关。在全球风险事件频发之际,BTC的独立性与抗干预特性凸显,为全球央行与投资者提供了独特的风险对冲工具。

不管国际金融制度在地缘政治方面出现多大程度的分裂,学术研究人员都已发现有证据表明,比特币能够对冲地缘政治风险。尤其是,地缘政治风险既预示着比特币的收益,也预示着其波动性。

仅仅341天,比特币ETF资金规模已经突破 700 亿美元,打破了黄金 ETF 用时1691天的历史纪录:

中国国际货币研究所——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理由

比特币全球社区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推动BTC从零发展成为全球市值排名前十大的货币:

中国国际货币研究所——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理由

总结:

比特币,可能正从“黑名单”进入“备忘录”,并等待在某个全球金融变局节点上,真正登上中国的战略储备舞台。

"未来属于那些在风暴来临前布好棋局的国家。"

比特币是否适合作为央行储备资产,取决于国家的宏观风险偏好、政治环境与货币政策安排。但是比特币的特性是具备的:

比特币具备黄金类资产的诸多特性:稀缺性、自主托管、高流动性、抗制裁。

比特币表现与其他资产低相关性:为央行储备提供组合多样化选项。

比特币是数字时代“能源本位”的体现,符合新时代储备资产的逻辑。

中国国际货币研究所——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理由

比特币具有一些独特的投资特性,有助于各国央行分散包括通胀和地缘政治风险在内的多种风险,包括紧张局势、资本管制、主权债务违约、银行倒闭以及金融制裁。在一定程度上,比特币和黄金一样,也是一种储备资产。

评论